
新春伊始,禮多人不怪,G.C. 祝各位《癲馬路路發》友好新年快樂,萬事勝意,馬場得意! 本欄顧名思義,九成以上時間,海外馬事當為主打,要涉及香港賽事,除了一年一度「回港探親」的國際賽之外,無端白事,若果「打 U-Turn」有第二次,是必「事態嚴重」;連試閘都來多齣預演版的《金鎗六十 VS 加州星球》,1 月 29 日的董事盃 (一級賽),的確是近十多年來、香港馬場裡面,最有話題、最叫普羅馬迷注目的一場本地大賽。如無意外 ——
不少其他媒體、「襯家」、「對家」,(表面) 總會煞有介事,實在這班小朋友,說是「少不更事」更貼切,到頭來還不只寫出堆垃圾;
靠香港地馬會? 怎樣去鋪典這幕大戰的 "pre-race buzz",造得出「哄動」,原本就是其應份的責任,可今時今日「這一伙」? 一則擺到明親疏有別,否則更只「認個 $ 字做老豆」,再多兩句,倒不如「靠——自己」、自求多福。
任何地方,跑馬都要講歷史、講傳承;只是近年香港賽馬盛行級際系統,長、短途之間,迫著要各行各路,變相減少了出現,否則不論場合,《三強鼎立、掎角之戰》,集齊當時「長、中、短火」三匹皇者鬥一回,至少轉職業化之後,從來都是主旋律之一。今次《癲馬路路發》來個新嘗試,全體上下協力、「跨專欄」將多場著名的三強薈戰,重現各位眼前,每一場馬,各自標誌著一個時代,定義普羅馬迷的每一楨集體回憶,希望可以引起跨世代馬友的共鳴、哄動一番,然後才輪到今次的 「金鎗六十」、「加州星球」以及「浪漫勇士」,繼往開來,替這主旋律,再譜上新篇章。藏拙不如獻醜,容讓 G.C. 先發板 ——
《番攤.永勝.金源》 1975 年 11 月 29 日 延文禮士錦標 (Inverness Stakes,平磅賽) 快活谷,草地 1235 米 職業賽事的開元世代,馬匹質素當然參差,只管你有「四只腳、一條尾」,香港地評分最高的十多匹佳駟,一季到尾,沒有三、兩次狹路相逢,肯定開玩笑;不過,要講到跑平磅,還要由牌面最下風的一匹,以下犯上「勇者勝」,這天的精彩戰況,在香港沙場上,敢說可一未可再。如日方中,正值五歲、7 戰 6 捷、九化郎以上未逢敵手的馬王「永勝」領銜出戰;早一季開鑼日,已刷新谷草同程紀錄的「金源」,披上已故殿堂級馬主甘銘 (Eric Cumine) 名下一套紅、黑橫間配黑袖、"strictly unmistakable"、一認即出的綵衣,奕步奕趨,奠定其宿敵地位,這對一時瑜亮,比美國的《斷言 vs 雅力達》(AFFIRMED vs. ALYDAR),還早了三幾年;加上曾在國際騎師賽掄元的「利必來」,誠如奧馬勝年代 —— 再強調一篇,是奧馬勝 (Matt Osman) 年代 —— 的《賽馬天下》形容,是一場「馬王大會戰」("Clash of Champions");可三家俱料不及,一匹後來累積出 15 捷的「靚仔馬」,當天就在快活谷宣告:我要家喻戶曉,這個名字,叫做「番攤」! 七屆冠軍摩加利,加上「長人」霍利安,都敵不過「金童子」蘭尼一放到底的精準尺寸,1235 米之後的棋差一著,依然欠了兩條馬頸!昔日驃叔提過,在酒樓「一場馬跑完 —— 尚要講三日」,有什麼理由? There you go,區區四匹馬的場面,馬少 —— 反而經典,時至今日,依然為人所樂道。G.C. 以上描述,仍是雕蟲小技,還有請各位前輩補充!

從內欄至外疊:「番攤」(蘭尼)、「金源」(霍利安)、「永勝」(摩加利)
(網上圖片)
(網上圖片)
《同德.超捷.快樂八十》 1984 年 5 月 5 日 香港冠軍暨遮打盃 (公開賽) 沙田,草地 1800 米 「無可比擬、萬夫莫敵、所向披靡」(Incomparable, Invincible, Unbeatable),1995 年,美國偶像級評馬人 Tom Durkin,在長勝馬王「雪茄」(CIGAR) 勇奪育馬者經典的一剎那,留下了這句喻曉當地馬圈的經典評述;不知者不罪,只是同樣三句評述,在遠東的香港,套在另一個早了十二年的名字身上,更加受之無愧 —— 是 126 磅 ,抑或 150 磅為之 "In-comparable"?—— 這個名字,當然是「同德」。兩季內連贏 10 場,同季包辦打吡、金盃以及遮打盃,成為「真三冠王」(註 #1),負 150 磅,在天然草地上造出 1:33.30,破紀錄的 1600 米時間,如此種種,直至該個階段,均為職業時代的創舉;可在這 83/84 季度,連場勝仗所帶來的代價,由 128 磅 > 139 磅 > 149 磅升至 150 磅,放諸今天香港,馬會必定收虐畜告票的負荷,開始叫「同德」吃不消。已故資深馬主梁德基醫生名下,其時質素空前最高的英國自購馬「快樂八十」,起初五度碰頭,全線敗北,當季乘磅利,連取沙宣挑戰盃以及香港金盃,將對戰紀錄拉成較接近的 2:5;另邊廂,由「祿怡」、「嘉瑞」至「金電寶」以來,「老摩」佐治摩亞所恨鐵未成鋼,欲以接棒,總是略有所欠的再一匹鎮倉寶、跑姿恍若海豚、香港史上其中最傑出的中距離翹楚「超捷」(註 #2),亦告回勇,這兩匹換著其他年頭,準可獨佔王者地位的好馬,走入 1984 年初夏這一仗,香江綠茵場上的實力天秤 ("Balance of Power on the Hong Kong Turf"),開始掉頭傾側之際,再破馬王金身的良機,勢似可一而不可再;到頭來?
NOT A CHANCE.
「同德」勇奪 1984 年香港冠軍暨遮打盃 (公開賽) ~ 全場重播
(網上片段)
平磅之下,告東尼提早採取主動,回復真身、回復金身的「同德」,面對放領的「快樂八十」,800 米柱前後已經 "take the race to him",迅即趕過,早至直路口,大局已定,縱使「超捷」追出超水準,仍然鞭長莫及,「同德」輕取兩乘,哪管是在港的最後一捷,仍然是笑到最後 ... 多年以後,G.C. 有個總不算過份的想法:嚴格來說,球場一個胡國雄,馬場一匹「同德」,才是真正的生不逢時。無需要太多,任何一家,只要推遲十五年,等時代較後、機會較多才冒起,兩個領域的國際舞台,對以上兩個名字,各自都欠了一個位置;各自都值得佔一席位。就連狄更斯 (Charles Dickens) 的名句,亦是有理說不通。八零年代「上半場」的香港地,就像那年頭「同時、同地」的暢銷流行雜誌《好時代》的名字一樣 ——
「那是最好的時代;仍是最好的時代。」
"It was the best of times; 'STILL WAS the best of times."
(Gallant Chief 26/1/2023)
附注:
跟開 G.C. 帖文的朋友,都明白 G.C. 對待今日香港的「所謂」三冠系列,向來不屑一顧,同「小朋友玩泥沙」無異;心目中的「真三冠」,定義嚴格得多,務必要季內的首季新馬 (First-Season Griffins),先稱霸「一生一次」的打吡,再包辦本地餘下兩項名利最高的大賽 (當中務必有一項「跑馬王」冠軍賽),換言之同季以下犯上、擊敗本地所有年長強敵,才算得上三冠王;由業餘至職業時代,香江綠茵上,只出現過三匹 ——
1938 年的「柔光」(SILKYLIGHT),該季勝出處女錦標 (Maiden Stakes)、香港打吡 (Hong Kong Derby)、再於香港冠軍錦標 (Hong Kong Champions) 擊退傳奇不敗馬王「自由灣」(LIBERTY BAY)
1983 年的「同德」(CO-TACK),以及
1995 年的「有性格」(MAKAPURA STAR)。
要說先從香港「退役」,繼而轉往外地繼續出賽,仍有表現,實在「超捷」才是職業賽馬時代的先驅,而且是轉往美國競逐,甚至伙伯過一代名將蘇密加 (Bill Shoemaker),都在當地上過名 —— 時至今日,美國馬會的官方數據,仍然有「超捷」的出賽紀錄 (見下圖 / 所得獎金只限於北美境內)。

Comments